站内公告
中心简介

​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依托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整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人文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台湾研究院、教育研究院等相关研究力量而建成,2014年7月,入选首批福建省...[详细]

联系我们

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联系人:陈书平

电话:0592-2189618

Email:chenshuping2015@qq.com

槐荫办事处调研日志

2015-07-09浏览次数:

2015.7.9


槐荫办事处调研日志

 赵子慧

调研第二天,我们来到槐荫办事处,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姓肖的女主任。她先是介绍了槐荫办事处是2007年成立的,占地12平方公里,1.2万人,辖7个社区,区位优势明显特殊,是孝感市政府市直部门集中办事处包括市委、市政府、人大、检察院、军区、联通、移动、工行和信合。还是东城新区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城市综合体。有多个商业住宅区,如滨湖天地,乾坤,中都巴黎国际城及华农等等。

接着她向我们介绍了她们的工作性质,特点及日常。她们的中心工作是项目落地建设,主要就是征地拆迁,她自诩他们是城市的拓荒者!一个项目如果不能落地建设,那么招标投资什么的都没用了,许多相关部门就成了摆设。所以她们的工作可以说是最前线的,她们是基层干部,为城市建设“打好第一仗”。

为什么说是“打好第一仗”呢,因为拆迁真的很难!第一是来自农户方面的。农民是具有利益性、关联性和仿效性的。他们在谈条件时总是会趋向利益最大化,很多时候都是狮子大开口,而且在听说别的人在获得比自己多时,又会在此基础上翻倍,然后第三个人又翻一番,最后就把拆迁款弄的面目全非,举例子说的话,比如最开始是10万元,第二个就要20万,第三个就要40万......这就是所谓的村民具有利益性、关联性和仿效性。肖主任总结说,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这是公平的问题。政府的政策其实是很有利于民的,比一些开发商的政策都好,政府其实是做到让利于民的,但是农民中总有很难缠的,她说现在是“条条蛇咬人”,每一条拆迁的路上都有“钉子户”很难说服谈好的农户。所以她们也是想尽各种办法,说尽各种话,说好话,说人话,说鬼话,说天话,不管农户怎么对待,这些干部都要耐心冷静地对待,他们去做工作的时候,都会录音,有时会拍视频,把所有的工作资料都保存,以备上面检查或是村民起诉。说这一段的时候,肖主任很是激动,她的讲话神采飞扬,十分有趣,我们都爱听,时不时还会蹦出许多俗语,听得我们都乐了。

第二就是政府人员办事方式方法不公平。如果政府人员都能一视同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那么农民就不会觉得有不平衡的感觉,拆迁工作也会顺利很多。

第三就是强制实施拆迁手段施行不到位。因为地方政府不敢承担强拆风险和责任,干部的不作为和不担当是很大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肖主任的想法是首先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与群众做朋友,为群众排忧解难,其次要有一批善于与群众做工作的队伍,最后适当的时候合法推行强制拆迁。她说,现在的基层都剩下不愿做事的人,上面的领导压,下面的群众挤,中间的人还要捅个窟窿,被调查有没有贪腐的都是那些做事的人,所以没有谁愿意去尽心做事了。她提出了,对基层干部的建设问题亟需解决。

下午,我们便下到槐荫办事处管辖的社区——(东)西杨村(社区)。西杨村的书记姓杨,他们村大多数都姓杨,以前东西杨村是一起的,2015.7.1日分为两个社区,即东、西杨村。西杨村辖滨湖天地,不到10户,但住了有2000多人,辖3个自然湾有6个小组,占地4000多亩,2004年开始发展,项目有16个。

现在目前西杨村属于难点村,之前所有的村干部全都辞职了,现在的9个村干部都是临时指定的,准备再投票确定下来。杨书记说14年以前还好,每个项目落地都配合的挺好的,之后有几个闹事的人回来闹,说村干部贪污,私分集体财产。可是杨书记给的回答是,没贪一分。这个村十年都没公开财务了,据后来采访村民了解,村里的钱和帐都对不上,征地的钱都不知道去哪了,所以村民说肯定是他们这几个村干部贪了。所以这一块的村民都有很大的怨气,对村干部产生敌意,可以想象,他们和村干部发生矛盾纠纷会多么激烈。

杨书记说村子里情况复杂,村民法律意识低,动不动就闹事,也到市政府去闹,原村干部2014.7.16日辞职的。这些纠纷矛盾,还是因为村民自治不到位,村务公开没有落实,村干部与村民没有形成和谐友好关系,没有为村民有所作为,村民参与管理度很低,造成最后这样,需要有很极端,像闹事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不满。

之后我们分小组走访,我采访到几个村民,也是,对村干部的反感很强烈,并且不抱什么希望,很无奈的很无助的那种。其中有一个村民,长得大腹便便的,算是生活还不错的人,用的是iphone手机,他说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失业农民该如何生存的问题,这也是我很关注在思考的问题。现在这些农民没有地种,能打工的去打工了,有的中年人去打工,没有人要,这些人靠什么生活呢?我问他,他想怎样呢,什么样的生活是这些失业农民想要的呢?他说,他就想自己创业,开个小店什么的,他说,并不是农民就没有商业头脑,没读过书就不能做小本生意。但是没有启动资金啊,他希望的是国家能够提供贷款,帮助创业,这样他们可以有为生活奋斗的动力。当然,他只是自己的想法,其他人的想法会有不同。

我和这位大叔聊了很久,同行的组员都催我几次才出村子。我也陷入了思考,到底怎样才能让这些农民不至于因为没有了土地去种,便没有了生活的动力,不知如何自处,该何去何从呢?

这个,或许就是我写报告的重点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