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公告
中心简介

​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依托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整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人文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台湾研究院、教育研究院等相关研究力量而建成,2014年7月,入选首批福建省...[详细]

联系我们

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联系人:陈书平

电话:0592-2189618

Email:chenshuping2015@qq.com

福建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2015-07-06浏览次数:

【摘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是当前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作为海西核心区,福建省各地近年来以提升社会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以创新基层社会“微治理”及打造两岸合作治理新模本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大力提升社会协同和参与治理的力度和水平,基本建立了社会“协同合作治理”的体制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社会治理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经验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政府和非政府的部门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合作对话机制,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展迅猛,它们以各种方式同政府部门进行协商、对话与合作,推动了社会治理模式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变迁和发展。而在我国,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社会的加速转型,传统的政府与社会高度合一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形势的发展。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把社会管理提升到社会治理的高度,明确提出要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拟对福建省近年来创新社会治理方面所取得的一些实践经验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归纳,并对其创新社会治理的路径进行总结和分析。

  1. 福建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及成效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当代社会治理创新已经形成以合作治理为主流的新格局,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善治”,而其基本要求则是社会组织、公民个人能够直接、积极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形成政府、社会组织、私营企业以及公民各主体间的多元参与、合作、协商治理关系。对于我国而言,当前创新社会治理首先在于改革落后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建构现代性的社会治理体系。近年来,在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中,福建省始终本着“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原则和理念,形成了“高层重视、部门主动、全民互动”的具有福建特色的创新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促进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

为了加强和促进对社会治理工作的引导,福建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均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形成省、市、县、乡四级责任共担的工作体系,建立社会治理责任联动机制。不仅如此,福建省还健全社会治理责任考评机制,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对全省的社会综合治理满意率进行测评。与此同时,还出台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推广多元调解衔接机制、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道路交通事故“多位一体”解决机制,集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并在全省推行调解、行政三级处理、法院二审终审、检察院法律监督、人大监督的“路线图”等。另外,福建各地还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努力拓宽民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包括通过运用居民会议、网上论坛、民情恳谈、社区对话等形式,就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形成社会共同治理的合力和凝聚力。

为了推进基层社区治理工作开展,福建在全国最早制定出台城市社区建设纲要。在社会

组织发展管理方面,福建积极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使行业协会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实现政社分开、管办分离。2009 年,晋江市被民政部列为全国第二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试点地区;2010 10 月,该市又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2014 1月,厦门市被民政部列为“第二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这些试点为全省探索改革创新社会治理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先行先试工作。

在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福建各级地方政府也结合自身条件优势,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如福州市多年推行“135”党建工作模式。厦门市在社会治理中则形成民生保障、维稳工作、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治安防控、基层服务等五大创新工程体系等。晋江市则始终注重把“民生优先”理念贯穿当地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工作的始终,不断提升全市的“社会安全感、民生幸福感、城市归属感、市民信任感、企业认同感”该市还以其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为机,建立了由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教育、公安、司法、财政、文化、卫生、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及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该市形成了“554”社会治理体制,即“构建五大体系,促进五大创新,实现四大转变”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作为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模式,社会治理是政府管理方式现代化转型的一个主要标志。在西方国家,社会治理是指在政府部分职能和公共服务输出市场化以后所采取的一种社会管理

创新范式。从理论上看,社会治理的过程是政府的部分权力特别是公共服务分配权力向社会

回归即还政于民的过程。按照这个思路,福建各地在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均在探索如何引

入市场竞争机制,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和私营主体参与公共服务的市场竞争,以提高公共服务给的效率与质量。如厦门市不断探索通过公开招标出让产权、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原由政府垄断的投资和经营市场。早在2010 年之前,厦门市政府就采用BOT 形式公开招商建设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厂。2011  4 月,晋江市以项目发包的方式向专业社工机构购买居家养老、残疾人照顾等服务,尝试以专业社会工作模式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发挥专业社工服务在社区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福建各地还积极探索社会共建共享的新体制机制。2013  7 月,厦门市开始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治理进程,探讨“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多元治理机制。从这年月开始,厦门市规划局、市政园林局联合发起共建筼筜湖步行道认捐行动。此次公益认捐被评价为是“美丽厦门”建设从“共谋”到“共建”的一次新的社会治理创新的新跨越。以此为基础,厦门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认捐认养”活动,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在政府的引导下,各种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厦门社区治理,城市义工协会、蓝天救援队、同心慈善会等民间社会公益组织活跃在大街小巷和社区家庭。



文献来源: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