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公告
中心简介

​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依托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整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人文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台湾研究院、教育研究院等相关研究力量而建成,2014年7月,入选首批福建省...[详细]

联系我们

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联系人:陈书平

电话:0592-2189618

Email:chenshuping2015@qq.com

“冯语读书会”系列活动之十七:中心冯语读书会第十六期围绕近期学习情况进行交流与探讨

2020-10-16浏览次数: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2020年10月15日下午,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冯语读书会在同安楼209教室如期召开,来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的17名硕博士研究生围绕近期学习情况作了交流与探讨。此次冯语读书会由中心首席专家冯霞教授、李建助理教授、杨旭博士后指导,胡荣涛博士主持。


·分享与交流:以思想互动、观点碰撞夯实理论之基


同学们就个人近期学习中关注的重点内容、写作经验、疑难问题等方面内容作了分享与交流,主要涵盖以下两大主题:

主题一: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

蒋娇娇、郑智超、吕政龙、刘羽曦、宋尧5位同学聚焦政党治理,多角度向大家分享了相关文献,包括:(1)从制度概念入手,分析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定位,探究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的丰富内涵;(2)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出发,聚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监察制度建构的历史过程,探索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3)从国家治理的高度,分析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建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特点;(4)基于党的政治建设和国家治理之间的逻辑契合与有机互动,从理论、价值、实践、制度等维度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中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点和着力点;(5)回溯党的历史文件,就党内政治生活的内涵界定及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党内政治生活的探索与实践问题作探讨。

谭苋、黄昊峰、杨雨岚、林雪、陈书平5位同学主要探讨国家治理相关问题,包括:(1)立足党内、国家、全球的"三大治理"实践,探究如何增强战略定力的问题;(2)在共享视阈下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3)阐明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观的形成逻辑、重大意义、核心要义;(4)从社会组织参与协商民主的实践出发,探究社会组织参与全球协商治理的具体途径;(5)在新时代背景下,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对城乡社区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城乡社区治理出现的新特点以及未来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的关键着力点等问题作了探讨。

主题二:全球治理与中国制度自信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形势下如何提升中国话语权,提升制度自信,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朱晴、张多、黄晓妹、钱晨晨4位同学分别就话语权和制度自信相关问题作了分享,包括:(1)辨析"中国话语"和"中国话语权"两个概念,并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2)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历程与现状出发,探究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途径和策略;(3)从理论渊源、问题指向、基本内涵三个维度考察习近平关于政治话语权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理论意蕴;(4)总结回顾新中国70年的制度实践,就制度自信的内涵、依据及提升路径作分享。

乔玉强、蓝彩箫、胡荣涛3位同学分享汇报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出发,论析马克思的自然概念,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论;(2)从自身写作经验出发,推荐同学们学习优秀硕博士在高级别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关注他们的写作方法和研究方式;(3)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和发展问题,探讨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基本内涵、历史脉络、成就经验、基本特色、存在问题及其提升路径;(4)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角度探讨营商环境相关问题。

·总结与思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指导硕博士研究性学习


胡荣涛博士作总结与点评

胡荣涛博士就同学们的发言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是在政党治理问题上,建议将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相关问题联通起来研究,可借鉴历史政治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相关研究中有选择地引入 SFIC模型进行论证;二是在话语权问题上,建议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作理论支撑,以新中国七十年语言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作叙事基石,并在话语权研究中贯穿批判性思维;三是在制度自信问题上,建议从古今、中西、新旧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阐释,多维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相关问题;四是在论文写作上,建议以问题为中心,以材料和文献为依据,以理论为牵引,以前人研究为铺垫,理论研究主动回应现实问题,同时强调研究视角的选择以及论文框架的建构,把理论阐发和实践总结有机统一起来。

杨旭博士后提出具体建议

关于如何处理好阅读、学习中存在的"博和专"之间的关系问题,既要广泛阅读,了解各学科前沿问题,也要精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融,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往往受其他学科的影响,建议同学们多听相近学科的讲座,扩展知识面;关于读书会汇报,要尽可能脱稿,从听众的角度出发,考虑自己的发言内容和重音变化,锻炼抓取听众注意力的能力;关于学习报告表的撰写,他认为每一份学习报告表都是自我展现的舞台,撰写上应当尽量精美,避免错别字或者不恰当的空格等格式错误。

李建助理教授作问题回应

李建助理教授认为,同学们首先应该聚焦一个领域连续性地阅读文献,并与自己的学位论文挂钩,从一个点开始挖掘,锻炼自己研究问题的视角和方式,形成自己的研究套路和经验。其次,将前人的理论、经验、视角等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素养,需要持久的培养和锻炼。读书学习绝不能散漫待之,而应将其视为一项工作,勤奋学习,并注重规范性。其三,建议分层次学习文献,多学习权威专家建构理论的方式、论证结构的安排及其高屋建瓴的视野,多学习青年学者的论证视角,以及他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从批判的视角去考察。最后,他表示,没有千篇一律的做学问方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每个人的研究兴趣、研究功底不同,要善于从阅读中摸索出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格调。

冯霞教授作讲评与指导

冯霞教授针对每位同学的分享发言作了细致的讲评和指导,归纳如下:第一,高度肯定轮值主持的形式,强调研究生不仅要坐下来能写,还要站起来能说。轮值主持既是对主持人表达、归纳、总结能力的锻炼,也有助于提升其自身的学术水平。第二,研究视野要广阔,要善于把握学术前沿,培养高度的学术敏锐性,善于在看问题的过程中找到创新点。第三,做学问不能闭门造车,自我封闭只会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每月定期读书会的开展,既有助于督促学业,也为大家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要充分利用。第四,读书会和学习报告表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对文献的学习也不能止步于文献内容本身,除学习其内容之外,学习研究方法、选题角度、论证方式和结构安排,也很重要。

"一克的经验抵得上一吨的理论"。在近4个小时的读书会中,同学们在思想的碰撞中互相学习,总结经验,共同进步。期待下一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