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公告
中心简介

​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依托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整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人文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台湾研究院、教育研究院等相关研究力量而建成,2014年7月,入选首批福建省...[详细]

联系我们

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联系人:陈书平

电话:0592-2189618

Email:chenshuping2015@qq.com

“冯语读书会”系列活动之十六:中心冯语读书会第十五期迎来自疫情以来的首次线下活动

2020-10-09浏览次数:

善读者,言之有文,行之甚远。"线上"发声、云端漫读成为疫情期间读书会举办的主要形式。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有效控制,冯语读书会也迎来了自疫情以来的首次线下活动。2020年10月8日下午,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冯语读书会在同安楼209教室如期召开,来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的17名硕博士研究生围绕近期学习情况作了交流与探讨。此次冯语读书会,由中心首席专家冯霞教授、李建助理教授进行指导,杨旭博士后主持,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建中也莅临指导,冯霞教授就冯语读书会的办会宗旨、规章制度、操作流程以及读书会进展、取得的成效等情况向杨建中副书记作了简要介绍。

第一板块:交流思想 碰撞智慧


同学们就个人近期学习研究中所关注的重点、所取得的成果、所遇到的疑惑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分享,主要涵盖以下三大主题的具体内容:

主题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乔玉强同学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治理"的内在联系,先后就全球治理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性重构、新工业革命加速拓展与全球治理变革方向等问题作分享;蓝彩箫同学聚焦于新发展理念,主要分析了新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等问题;张多、朱晴、杨雨岚三位同学的关注点都在话语实践与思想传播上,其中,张多、杨雨岚两位同学先后就中国道路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研究作分享,朱晴同学具体介绍了国际话语权的演化规律同经济、文化及国家格局变迁等的内在联系等相关内容。

主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研究

谭苋同学着眼于国家治理,主要就马克思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列宁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演进逻辑等问题作分享;胡荣涛同学着眼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向大家分享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新概括的学理逻辑研究、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人民性等方面的文献;钱晨晨、蒋娇娇两位同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先后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度优势话语的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及国际比较等方面内容作分享;黄晓妹、刘羽曦同学则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一话题出发,分别就中国多党合作政党制度学术话语体系、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国家治理效能等问题作讨论。

主题三:党的建设相关问题研究

吕政龙同学着眼于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先后就刘少奇对党的领导制度建设理论的初步探索、邓小平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等问题作分享;宋尧同学着眼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分享涉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历史动因、逻辑导向与路径选择等方面内容;郑智超同学着眼于党的监督制度建设,精读并分享了新时代纪检监察机关自身接受监督问题、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嬗变和结构功能分析等文献;陈书平、黄昊峰两位同学立足于党的建设与社会治理的互动研究,分别就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及中国社会治理价值导向、制度效能提升等内容作探讨。

第二板块:总结经验 解答疑问


杨建中副书记的点评与建议

在听取同学们的交流分享以后,杨建中副书记首先肯定了冯语读书会活动的举办,他指出,通过定期举办读书会的形式,能够更好地密切导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是对师生学术共同体构建的有效探索。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都要认真把握每一期读书会为大家提供的学术交流机会,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促进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以启迪自己、惠顾他人,并自觉参照导师给予的针对性指导不断查缺补漏。此外,鉴于理工科类与文科类研究生教育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冯语读书会的发展完善可以尝试借鉴理工科研究团队的培养方式、规范制度等,进而形成更高质量、高效率的学术交流模式。在学术交流方面,杨建中副书记鼓励同学们走出去,多参加学术会议活动,在交流探讨中拓展自己的眼界,在学习他人之长中提高自己。

李建助理教授对相关问题的回应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李建助理教授作了全面的回应。首先,学习一篇优秀学术论文的重点在于学习其语言方式、逻辑内容及视角切入,关键是要善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以一种虚怀若谷的心态认真分析、解剖文献,找出它好在哪里,并学会为我所用。其次,作为人文社科类的硕博士研究生,如何更好更加充分地挖掘现有文献资料,并有所创新,是一个必须掌握的学术技能,通常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从新的角度去分析旧的材料,二是用新的提法去概括旧的材料,在保证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学会合理引申。此外,学术研究必须注重形成体系性,以学位论文研究为轴心形成一系列的学术论文以供发表,这样可避免过多耗费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同时有助于研究的深入,在一定研究领域形成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李建助理教授还就部分同学的学位论文选题分别给予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冯霞教授的解答与指导

冯霞教授针对每一位同学的具体问题作了细致的解答和指导,归纳起来大致如下建议:第一,论文题目的择定一定要准确聚焦于某一问题,问题意识要鲜明,观点创新、准确;第二,围绕主题论证要严谨,既不可以泛泛而谈,也不可以夸夸其谈;第三,学术创新意识很重要。没有创新的学术,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要重视方法的生产性,学会找到新的研究媒介或方法,例如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老问题做出新的解释和解读,进而形成自己的新观点,更重要的是,重视问题本身的"内证",树立批判性思维,多一点独立思考,培养独立的学术人格,对学术保持敬畏之心;第三,学术创新能力需要积极跟进,要注重自身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与提高,以免陷入"会说不会写"亦或"会写不会说"的困境;第四,一定要善于挖掘学位论文中的学术资源,把学术富矿开采好,同步推进学位论文的撰写与学术论文的发表。最后,冯霞教授对各学年阶段学生的近期学习重点、相关研究任务及未来工作规划等作出了针对性指导与建议。

至此,本期读书会圆满结束。在近4个小时的面对面交流与讨论中,大家互相启发、共同学习,彼此都收获了新的思考与成长。期待下一期的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