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冬已过,万物复苏,疫情挡不住凤凰花开,更挡不住厦大学子的思校之情,求学之渴。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冯语读书会于5月24日早9时在同安楼209如约而至,在几场线上读书会后,率先返校的8位师生开启了2020第一场现场读书会。此次读书会主题为"程圆圆博士学位论文讨论会",由博士后杨旭主持,中心首席专家冯霞教授和李建助理教授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的五名硕博士研究生参与交流。
议程一:专家意见的归纳与整合
首先针对程圆圆博士论文的预送审专家意见进行归纳总结。五位专家高度肯定了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在逐条阅读预送审评阅书后,及时归纳整合五位专家意见,主要有如下几条:(1)论文核心概念的界定要更加清晰和严谨,如"人民性"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概念界定;(2)论文框架要进一步完善,除章节完整外,还需实现各个章节的有机统一;(3)学术表述要更加严谨,论述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进一步加强;(4)论文格式要更加规范,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正确规范。对各位专家意见的归纳整合,为此次读书会讨论如何进一步完善程圆圆博士学位论文提供了具体目标。
议程二:学位论文整体的修改与完善
在综合考虑各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程圆圆博士学位论文的具体修改意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论文框架中存在混用"人民性"与"以人民为中心"这两个核心关键词的情况
具体意见:在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务必扎实地走好每一步,切忌出现偷懒心理回避对核心问题的回答。论文核心概念的界定至关重要,虽然要厘清"人民性"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关系存在较大难度,但不能规避这一问题,这一问题处理好了就是论文的一大亮点,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论文的"致命伤"。在厘清"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人民性"范畴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概念不可等同而论,要紧扣论文题目,各章节标题统一用"人民性",并将"人民性"这一基本论点贯穿于整体行文中。
问题二:论文各章节未紧扣主题、未实现有机统一
具体意见:按照"理论溯源—历史进程—实现机制—制约因素——路径选择"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具体的框架修改意见。此外,还凝练总结了各章的二、三级标题,通过优化二、三级标题,使其更加契合章节标题,最终使论文各章节实现环环相扣、有机统一。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冯霞教授强调,对于论文写作来说,广泛的资料阅读是基础,开阔的学术视野是关键,聚焦问题并形成有机统一的逻辑框架是要害。
问题三:论文学术表达不够严谨
具体意见:摘要部分需要进一步完善。摘要是对包括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等整篇论文的提炼性概括,既要求语言文字表述的学术性和论证的逻辑性,又要求语言文字表述的严谨性精炼性,接下来要聚焦于文字表述不当、论据引用不当、错别字等问题,逐一认真修改完善。
问题四:论文格式不够规范
冯霞教授强调,做学术研究要细心,要高度重视论文学术规范问题,大到论文整体格式,小到文章的标点符号,看似繁琐的条条框框体现的正是科研人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至臻至善的学术追求。对于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说,经典作家文献的引用务必严谨,引用文献的出处,时间、版本等要再三核对清楚,杜绝论文的"小硬伤"。

议程三:感想与收获的分享
2016级程圆圆博士表示在此次读书会中收获满满,十分感谢冯霞教授和李建、杨旭两位师兄的悉心指导,感谢师弟师妹们的帮助,会按照专家和老师的意见好好修改,以期顺利毕业。
2018级博士陈书平认为,此次读书会对于即将开题的她而言,干货满满,使其可以避开论文写作上的许多"弯路"和"雷区"。
2017级硕士兰丽彬表示,研究生三年深受冯霞教授求真务实的学风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影响,此次读书会也有益其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
2017级硕士程晋红表示,论文写作过程是不断积累、不断打磨和提升的过程,只有多积累、多反复、多回头,我们的文章才会更加精益求精。
2019级硕士朱晴表示,认真学习和聆听了各位老师对博士论文修改的意见,感想颇多受益匪浅:第一,广泛研读文献,收集写作灵感,"罗马非一日建成"。第二,文献难找就多问经验,思路不明就向前辈请教,虚心向身边的人请求点拨,方法总比困难多;第三,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写作时不妨把视野打开,用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第四,博士论文的厚重有赖于沉淀之后的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一步阐发自己的观点,如果奉行"拿来主义",则很难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一次读书会都是与优秀的良师益友,以及更优秀的自己的一次相遇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