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3日晚,中心冯语读书会如期进行,来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十六名硕博士研究生线上汇报近期学习情况,并就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进行了交流,相互探讨解答。本次线上读书会由博士后杨旭主持,中心首席专家冯霞教授和助理教授李建指导。
Part1:精读分享
朱晴、刘羽曦,黄昊峰三位同学正在探索自己的研究方向,他们将自己的兴趣和研究热点结合起来,与大家分享了近期精读的文献。朱晴同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出发,具体分析了我国国家制度优势,并指出这些优势的彰显发挥有助于为制度自信提供支撑、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构建良好国家形象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刘羽曦同学以《"变"与"定":改革与法治关系的演进理路及新时代界分》一文为例,分享了用三句话概括文章核心内容的方法,即第一句指出背景,第二句关联文章核心内容,第三句强调现实意义。黄昊峰同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中分析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互动的内在逻辑,探究推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具体路径。

陈书平、吕政龙、刘进龙、谭苋、宋尧五位博士已经基本确定研究方向,分别围绕研究方向进行专题阐述。陈书平博士在总结分析南昌市社区党建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将地方经验与全国范围内党建工作的情况作一个对比研究,探索以社区"党建 + "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可行路径。吕政龙博士聚焦党内法规相关问题,谈了自己关于党内法规的内涵与逻辑、党内法规溢出效力的界定与正当性,以及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协调的实现机制等问题的见解和思考。刘进龙博士认为,党内法规的定位这一细微问题,通过不同维度的论述可以展现立体、多层次的内涵,学会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和讨论问题的方法很重要。谭苋博士专注文本研究,以期通过文献学的方式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提炼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为进一步推进博士论文研究提供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宋尧博士表示自己接下来将尝试从革命文化的角度切入,选取革命文化中的某一时期或者特殊事件,来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黄晓妹、胡荣涛、张多、乔玉强四位博士正在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围绕博士论文选题分享了近期的学习心得和思考。黄晓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实现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包括制度价值的生成、价值关系的现实创造以及制度价值的实践三个环节,并以制度价值为例,分享了通过转换关键词查找文献的具体方法。胡荣涛表示,将重新梳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建构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以便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与主体性的统一。张多近期学习集中在探索话语权功能上,他准备把制度建设与意识形态建设的互动关系的分析框架迁移运用到话语权研究上。乔玉强近期主要梳理"软实力"研究的学术史,并指出研究者对资本、命运共同体等概念的界定要客观对待,既不能贬低、篡改也不能过分夸大。
Part2:你问我答
刘羽曦同学问:《"变"与"定":改革与法治关系的演进理路及新时代界分》此文标题是"变与定",为何内容没有体现"变"在何处,"定"在何处?
博士后杨旭回答:"变"与"定"是文章的两个关键性的定位词,可以隐喻贯穿在全文写作当中。另外,用"变"与"定"做标题可先声夺人,是一种写作手法,但也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
黄昊峰同学问:我们写作时是否需要专门对概念进行界定?
博士后杨旭回答:根据选择的问题、学科背景以及后面的论证是否需要来综合考虑重新界定概念的问题。广泛阅读文献会发现,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背景的作者喜欢做概念界定。如果概念发生变迁,在写作的时候为后文论证服务需要做界定,而若是约定俗成的概念,则不需要做过多赘述,说明其基本内涵即可。
宋尧问:如何让文章的论证更充实?
乔玉强同学回答:先确定自己的观点,再尽可能多的占有材料,再根据自己的观点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冯霞教授回答:不同的文章论证方法不一样,要多写多练,在写作中练习如何安排论证材料。
蒋娇娇、钱晨晨问:硕士论文选题是否合适?
集思广益聚回答:程晋红和兰丽彬同学建议所选题目的参考资料要尽可能丰富,否则视野无法打开,同时建议在厘定框架时可以参考优秀博士论文。刘进龙同学建议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将选题放入具体实践中去,例如将选题背景放入疫情防控、生态治理、社会治理等领域。张多同学建议选题在联系现实的同时要结合学科热点。谭苋同学从选题方法出发,建议先找切入点,再找问题,逐步深入,最终确定选题。黄晓妹同学认为选题时切忌大而空,最好缩小题目范围,聚焦具体问题,如探究党的领导力与国家治理能力之间的关系。胡荣涛和乔玉强同学则对论文撰写的侧重点以及题目中的关键词给出了意见,建议写作时要注意理清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Part3:传道授业
博士后杨旭建议,在写作小论文时可以打开视野尝试做反思性的研究,从这个角度进行选题和练笔。学界对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关注经历了从刚开始关注新表述到现在关注研究成果的变化,此时就可以对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共性做提炼和反思,总结以往研究的思维和方法的共性,再结合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进行选题。学界对改革开放的研究也经历了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性改革思维的反思,单就"治理"一词来说也存在这种现象,"治理"在中国语境下的意思不同于西方,我们的治理是有中心的,但又将协商包容进来,这些角度都具有反思性的特征。
助理教授李建从自己的博士论文说起,认为在十九届四中全会前,学者对国家治理是粗线条式的理解,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对国家治理的研究不能像之前一样停留在宏观把握层面,需要找到新的研究视角。对于如何寻找切入视角,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对于理论阐释性研究,可以从挖掘经典文献入手,超越固有思维限制;二是对于现实性分析研究,可以借助调研材料,聚焦某个微观领域的具体问题,从总结基层经验入手。同时,他还向同学们演示了如何把党的开放性建设与社会治理联系起来,探寻新的切入点。
冯霞教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在读书会上分享心得体会,有问题相互请教并积极出谋划策的良好学风。她强调,学习不能闭门造车,只有相互交流才能走出迷雾,并指出能在读书会上提出困惑和问题,就说明在学习、在探索,虽然每位同学的收获和进展不一样,但总体的势头是向上的。其次指明同学们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了四点建议:(1)论文写作要把握好最主要的观点,正确把握大势方向。主要观点错了,论文就立不住。现代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意识形态复杂,学界也存在不同的声音,对现代学者观点的参考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忠实于经典原著、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讲话以及党的文献;(2)研二同学要跟上步伐,抓紧时间确定选题和框架,完善开题报告;(3)研一同学要选定大方向,有目的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化研究,不要太泛滥地看文献,应精选精读;(4)为了帮助即将开题的硕士和博士们更扎实做好选题和开题报告工作,也给新同学做好示范,确定了下次读书会将汇集大家智慧集中探讨各位硕士和博士的相关选题问题。最后,冯霞教授也关心了近段时间同学们的生活情况、精神状态,嘱咐同学们在好好学习的同时也要锻炼身体、好好生活。
学习和交流从来都不是单线进行的,知识和讨论也无法被距离阻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文献精读中学习进步,从答疑解惑中开阔视野,我们继续努力,定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