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公告
中心简介

​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依托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整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人文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台湾研究院、教育研究院等相关研究力量而建成,2014年7月,入选首批福建省...[详细]

联系我们

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联系人:陈书平

电话:0592-2189618

Email:chenshuping2015@qq.com

“冯语读书会”系列活动之九:中心冯语读书会第八期以“漫谈学术论文写作与投稿”为主题开展云读书活动

2020-04-30浏览次数:

2020年4月29日晚7时,中心冯语读书会以“漫谈学术论文写作与投稿”为主题开展了寒假期间的第二次云端读书活动。本次线上读书会由博士后杨旭主持,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郑云天副教授为讲席嘉宾,来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的17名硕博士研究生与老师们一起研讨学习写作的技巧和经验,交流学习与写作心得,收获颇丰。

郑云天副教授围绕论文写作问题归纳、问题原因分析、文献搜集方法与投稿注意事项等问题向同学们做报告。他强调,论文写作需要丰富的阅历和广泛长期的阅读,同学们要学会将量变转换为质变,坚持多读书、读好书。日常学习过程中,务必在读原著上下功夫,做到深学深悟、常学常新。科学理论的精髓都凝结在原著中,只有原原本本地理解,原汁原味地研读体会,深学细悟、研几析理,才能吃透精神要义。郑云天副教授还向大家推荐了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一书,该书基于大量的数据、案例对帝国资本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进行了深刻分析,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性。



板块一:写作问题的归纳总结。

关于题目。郑云天副教授认为,论文题目是论文中心论点的高度概括,居于全文之首,堪称论文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除了给整篇论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之外,还直接决定着论文的内容范围、框架结构以及参考资料,是一篇论文成功的关键。在论文标题的凝练过程中,灵感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突发思维,描述着作者对某件事情或问题的想法或研究,体现着作者思想的创造力,但是,灵感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特征,使其存在各种各样的漏洞,将粗糙的灵感思维酝酿成学术论文的题目需要慎之又慎、反复打磨。在拟定标题时,存在自后往前和从前往后的两种方式:一是先有灵感,成文后再总结成题目;二是先反复酝酿题目,达到基本严谨的程度后再去提炼观点。不论何种方式,论文题目都需要做到简洁、明确、遵循学术规范。

关于摘要。摘要的重要性在于,它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拥有与正文等量甚至超量的重要信息,使读者可以不阅读全文也能获得论文的必要概况、熟知论文研究的重要价值。郑云天副教授认为,摘要写作通常要控制在150-200字以内,具体以论文的总篇幅为准,简单复制粘贴文章的分标题机械组合成摘要,或是摘录二级标题,再加个开头结尾凑成摘要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并分享了摘要撰写的小技巧:在交代完研究背景的前提下表述清楚全文的核心内容,再适当加入论文本身的研究价值,即一份摘要应包括选题的背景、全文核心内容、研究的价值意义三个部分。当然,具体写作中,摘要的写法是多变的,但是怎么也绕不过这三个方面。摘要影响着读者对论文的阅读,也影响着论文被检索、被应用的程度,务必精炼、准确,尽量做到没有一个字的多余。

关于正文。引言是正文的开篇,需精炼总结作者的写作意图,说明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紧扣论文主旨阐明核心问题。日常写作中,引言和摘要的内容容易高度重合,为作一定的区分,引言写作可先扩写研究背景,进一步关联全文的核心内容,其中可适当加入引用,最后再提升研究意义。当然,作为一种经验之谈,引言的写作方法同样是多元化的。

正文主体写作由若干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层层展开、环环相扣。为避免陷入结构混乱、观点不严谨等写作误区,郑云天副教授通过分享自己的写作与审阅经验,为同学们排除"硬伤":一是杜绝错别字、标点错标、非学术语言等低级错误;二是尽量使用本学科的概念和术语,除非确有需要(现有专业术语无法满足研究需要或无法解释清楚问题,引用新的概念框架可完善现有的研究的情况),无需刻意求"新"去引入一个离本学科非常遥远的概念;三是养成将论文和书籍的来源信息按文献引用规范进行摘录的读书笔记习惯,同时注意参考文献中作者名字的准确性(主要是外文文献),这样整理成电子版后能有效减少论文引用的重复工作,避免低级错误的发生。

关于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在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中为说明、证明论点等而引用或参考他人已公开发表的知识成果所做的必要标注。对于如何规范标注参考文献,郑云天副教授指出,应熟读本校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把格式规范彻底吃透;整理参考文献过程中,应区分标注书籍、文章、报纸、网络资源等文献资料,其中书籍应先列原著,再列专著,后列译著,网络资源引用时为保证严谨建议加上访问日期,此外,还需注意区分对各类型的文献进行不同的符号标注。参考文献准确、规范的标记是对其他作者劳动成果的肯定,也有利于读者追踪和检索相关文献。



版块二:问题原因的多维分析。

在厘清论文写作若干常见问题以后,郑云天副教授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

一是出发点偏离。将灵感酝酿成一篇文章首先要避免立意出现问题,一旦大厦砌起发现问题更大会得不偿失。因此,灵感需要加工打磨,构思题目时要反反复复思考,尽量减少纰漏

二是思维固执。一个人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非常容易陷入思维定式,找不准摸不清自己的问题点在哪,甚至产生盲目自信的心态。对此,要打破思维定式,细捋问题所在之处,同时也要学会请教他人,认真考虑他方观点及参考意见

三是论据未消化。引用观点要做到合适、准确。合理引用观点能让自己的文章更具说服力,而未经思考把他人观点强塞入自己文章则更显生硬,必须先将论据材料仔细消化透彻,再根据行文逻辑选择最合适的论据

四是无问题意识。在选取研究对象时,不要固执于已解决的问题,也不要轻易尝试太难而解决不了的问题。找到一个值得人们去注意且采取一些方法能改进的点,就是问题意识。培养问题意识必须以一定量的知识储备为前提,积累大量文献材料才会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提出质疑、发现问题。

板块三:文献搜集的方法分享。

文献搜集贯穿了科学研究整个过程,不仅能够促进信息资源的迅速开发和利用,也能够帮助科研人员继承和借鉴前人的成果,避免重复研究,少走弯路。郑云天副教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关于中国知网与外文数据库的搜集方法:中国知网检索时,可尝试在准确把握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将研究对象分成几个关键词,通过知网"高级搜索"栏目用篇名进行搜索,如此方能快速获得全面、丰富的文献资料。外文文献检索时,推荐使用EBSCO、TAYLOR & FRANCIS两个外文数据库和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图书馆。同中文文献的检索方式一样,在检索外文文献时要学会将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分解,反复使用不同的词组去搭配,才能获取相关领域内较为全面的信息材料,同时注意同一概念在中英文表述中的不同

板块四:论文投稿需注意的问题。

关于论文的投稿,郑云天副教授为大家梳理了四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明确不同刊物的风格,关注投稿刊物的主管单位,了解其文风以及办刊导向。了解期刊类型可以查阅该期刊往期的期刊栏目,同时多关注中青年学者的作品,学习他们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二是注重投稿文章的本身质量。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质量的文章自然容易受到刊物编辑的青睐

三是确保文章的规范性。不同期刊对论文格式有不同的要求,具体格式要求可以在期刊官网上进行查阅,投稿前要确保文章满足基本的格式要求。同时,查重也是必要的过程,在论文中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可以作为论据提高文章说服力,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存在重复率过高的问题。务必不要触碰两条底线,即抄袭和一稿多投,自觉保持学术诚信,杜绝侥幸心理

四是保持客观平和的心态。运气也是投稿中不容忽视的存在,要忌浮躁、忌消沉,在漫长等待中,坚定学术信心,坚持学术创新和积累,继续投入科研工作中,为祖国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报告结束以后,郑云天副教授以自己的两篇已发表论文为例,向大家展示了从选题到投稿到最后发表的历程感性经验,加深了同学们对论文写作与投稿需关注的重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读书会成员还就自己所疑惑之处、感兴趣的相关问题,与郑云天副教授现场连线,进行了互动交流:

乔玉强同学对如何有效阅读外文文献提出了疑问。郑云天副教授指出,国外论文摘要与结论非常严谨清晰,如果文章搜集量太大没时间通读全文可以先看摘要与结论,遇到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可以再去阅读正文,如果搜集的文献不多则尽量读全篇。外文文献的语言通常非常简明通俗、不晦涩,不要对其产生畏惧心理。

黄晓妹、胡荣涛、张多三位同学围绕博士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关问题询问了外文文献的搜集方法。对此,郑云天副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具体的检索建议,他认为,要学会对研究对象进行拆分与联想,在研究某个具体问题时,将其与相关词组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再加以检索在直接文献资料较为稀缺的情况下,务必开放思路,透过多角度看问题,在理解问题实质的基础上,提炼出关键词(与原论文关键词不同,通常为精确分析后的二级词汇,是解读原关键概念的重要范畴),再进行检索,方能相对全面地还原涵盖研究对象的全部资料。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的当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做到抗疫、学习两不误。本次读书会是一期满满的写作"干货",也是一枚鼓励大家进行学术创作的定心丸。同学们在读书会中同聚一份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必将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保持科研定力,让青春在创作中焕发出绚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