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晚7时,第四期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冯语读书会如期举行,来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的17名硕博士研究生相聚在同安楼209教室。本期冯语读书会活动由博士后杨旭主持,中心首席专家冯霞教授参与点评指导,同学们结合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方向,根据精读文献中的观点和当下的现实,进行了精彩发言,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在热烈而持久的讨论中加深了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观点。
关于现代性和政治话语的研究。乔玉强同学近期一直关注现代性问题,试图将现代性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系起来,追问人类社会在现代性的辩证运动中如何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他在阅读文献过程中以其敏锐的学术嗅觉捕捉到作为一种社会事实与观念事实的现代性的生成、危机以及对这种危机的反思,直接促成了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共同体”形式的发展变化。对“资本促进现代性生成的根本作用、贯穿现代性的主线、现代性的生成逻辑”等重大理论命题的准确把握,是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领域深耕细作、开拓研究的重要一环。张多同学的读书分享涉及“政治话语”问题,这与他的一贯学术追求有关。张多同学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长期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问题,他认为研究话语是做好话语权研究的基础条件。通过认真学习相关文献,张多同学表示自己对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分离、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隔阂、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冲突,以及对内话语与对外话语紧张等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新时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话语体系建构的制约因素、机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疑问在于如何在论述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或绩效的过程中,直接对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讲清楚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持续全面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关问题,体现了同学们鲜明的问题意识、高度的理论自觉。程圆圆同学多年以来坚持不懈研究中国制度的人民性问题,此次读书会,她尝试从“民主和法治”的视角探寻制度的人民性意蕴,着重论述了党、民、法三者的关系,对依法治国的合法性问题也给予了必要的关注。黄晓妹同学的理论关注点一直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实现问题上。权力是政治学的主题,她认为可以借鉴政治学的权力关系分析框架来说明中国制度人民至上价值的实现进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权力理论”去分析制度价值实现中所涉及到的权力问题。胡荣涛同学具有扎实的史料论证功底,专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话语相关问题,他通过梳理邓小平螺旋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历史进程,提出要正确理解“两个不等于”,不能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型中理解,而要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上来理解,表达了自己独到的思想。钱晨晨同学聚焦于“制度自信”问题,她认为利用物理学学科的基本范畴--动力源来探讨制度自信的生成问题是比较可取的 ,应注重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朱晴同学认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对于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定制度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的研究。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把中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时刻关注学术前沿问题,联系自己的研究方向,对治理相关议题作了深入且细致的探讨。谭苋同学认为以个人、政府、国家为分析视角对中国道路发展的主线和副线进行论证,体现了辩证思维以及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国家治理的中国逻辑,就治理主体而言,除去政府与社会以外,必须加上中国共产党,是政党、政府与社会三元互动的关系。针对有学者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治理优绩应归功于政党中心主义的治理模式的问题,谭苋同学认为有过于片面之嫌,这不是治理模式这一本体论问题,而是一个治理方式的方法论问题,即在党的领导下如何正确处理政党、政府、市场、社会等治理主体的关系问题。黄昊峰同学强调,应在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的背景下谈社会治理问题。刘羽曦同学则以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理论为视角,重点阐述了如何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她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围绕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目标三个维度对治理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不仅是对我国国家和社会治理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必然选择。刘进龙同学认为,把传统的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化,并推进现代化实践创新的思路是学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式,“从治理需要出发来部署和安排民主的建设和发展,而不是从建构一个好的民主以创造治理的逻辑”契合了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可以在国家治理视域下探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逻辑。

关于政党建设理论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重要论断,高度确认了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确认了党建研究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的极端重要性。同学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研究兴趣。吕政龙同学认为,从当代中国规范体系的形成来看,中国共产党有时单独制定并下发文件,有时是与其他国家机关共同制定并下发文件,这就使党内法规或党内规范性文件在事实上具有了法律的某些特征和权威,由此使党内法规的制定常常被诟病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他提出的问题是:党的领导与党的执政有何不同?领导党和执政党之间又应该如何区分?程晋红同学认为将党的政治文化和党内政治文化加以区分,可以拓展读者知识面,避免核心词汇的混淆乱用,从中国和越南的国情、党情出发,分析两党在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理念、具体做法、发展态势、具体成效的差异与共性,互学互鉴,有利于推进各自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不断深入发展。蒋娇娇同学主要与同学们探讨了关于党的优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陈书平同学围绕“基层党建”内容展开自己的汇报,通过对新中国70年乡村治理的变迁、主线及方向的梳理,她就基层党建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宋尧同学向大家分享了研究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演进逻辑的文献,文章从历次党代会报告及相关政治文件着手,运用对比的方法呈现出党代会报告中人民群体及其对立面群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兰丽彬同学向大家分享了关于“人民政协”的文章,对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性质、特点和优势等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根据同学们精彩的文献分享以及提出的诸多疑问,中心首席专家冯霞教授强调,在做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学会辨别“真问题”和“假问题”,做学问贵在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而不要去触碰“选题雷区”,对一些“伪问题”的探讨是毫无意义的,同时要搞清楚当下学术界的讨论热点,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有的放矢,精细钻研。针对有同学提出了“范式”的概念, 杨旭博士后表示要审慎准确使用该范畴,不能照搬套用。杨旭博士后就党的优势如何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解答,为同学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他还强调,要重视一手文献的阅读,不能总是去读二手三手的文献,必须加强文献来源意识,写作完成后要认真核对文献出处,同时要关注学术著作的翻译问题,避免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误导。杨旭博士后特别督导同学们,要重视平日基本功的训练,尝试用自己的话写文章的核心观点,从而更好锻炼写文章的能力。最后,杨旭博士后向同学们推荐了相关书目:卫兴华撰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与实践的是是非非》和王东撰写的《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以后可以有所收获。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在老师的坚强带领下,同学们坚持精读文献、分享观点、碰撞思想,在相互学习中渐渐找到了学术研究的“感觉”,摸清了思路,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觉醒和思考的能力,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