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上午,厦门大学“教育社会分层视角下农村学生的社会流动与教育选择”实践团队第二次读书交流会在同安楼206召开。此次读书交流会由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仙飞副教授主持,同时邀请了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心首席专家贺东航特聘教授参会指导。实践队队员乔璐、陈慧、邱杰、葛亚炜、林伟杰参加了本次读书交流会。
首先,李仙飞老师认真听取了同学们的思考之后,提出了四点建议:1.我们要关注社会中以及教育过程中内在不平等与外在不平等的关系。2.在本次阅读的文献中,有文章提到了用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教育不公平问题,经济学角度是天然地接近马克思主义思想的。3.我们应该批判地阅读,不能对文献中所论述的内容全盘接收。4.我们应当在外出调研之前把文献中精华部分筛选出来作为理论基础,为我们的实践工作打基础。
其次,实践队队员也提出了自己的感想。乔璐:我们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可以借鉴论文中提到有关教育方面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以及对于文献中有关问卷设计以及指标量化的问题。 陈慧:之前我们的思考有局限性,诸如父母阶层和家庭资本等先赋性因素对学生阶层流动的影响,虽然在之前的读书会中也讨论过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内在不平等常常受制于外在不平等”。在我们的问卷设计或者实地调研中是否应该把这一点考虑进来?如果是,问题在于,如何把个人能力这一指标量化?葛亚炜:有选择地阅读自己需要的材料,总结出对我们有用的材料,以免浪费时间做前人已有的成果。并且最好带着读论文过程中的问题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解答疑惑。林伟杰:这次我主要学习了刘莹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社会分层研究”这篇论文,受到了很多启发。这篇论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这一主题,分别是教育学中的教育分流理论、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社会学中的社会分层功能主义理论。这也启发我们在后续的研究中应采用多角度的研究方法,拓宽了我们的研究思路。邱杰:中国教育的选分制度客观上要求了效率的保证,然而中国教育制度的种种不平等并没有让很多学生公平地参与到为效率设置的竞争中来。
最后贺东航教授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的方向与定位,确定了外出调研的具体细节以及宣传和扩大实践队影响力的实施方略。
第三次读书交流会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师生们充分交流了彼此的看法。实践团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