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公告
中心简介

​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成立于2014年,依托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整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人文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台湾研究院、教育研究院等相关研究力量而建成,2014年7月,入选首批福建省...[详细]

联系我们

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联系人:陈书平

电话:0592-2189618

Email:chenshuping2015@qq.com

“教育社会分层视角下农村学生的社会流动与教育选择”实践团队举行第一次读书交流会

2016-04-28浏览次数:

2016年4月26日下午,厦门大学“教育社会分层视角下农村学生的社会流动与教育选择”实践团队在同安楼206举行第一次读书交流会。本次交流会由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仙飞副教授主持。读书会围绕6个同学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展开:1.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概念;2.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逻辑顺序;3.如何对农村学生的社会流动进行追踪研究;4.农村文化,农村价值体系对农村学生教育选择的影响;5.高校生源对农村生是否有比例规定?如何考察不同阶段的教育?农村学生实现阶层改变的途径仅局限在教育吗?需不需要考虑其他因素?6.当前教育改革形势如何?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成效? 

在李老师的讲解与启发下,同学们踊跃发言:刘鹤云翀主要交流了自己关于农村学生文化资本差异以及中德教育分层异同上的一些想法,并进一步提出了一些疑问。葛亚炜结合自身学习经历,探讨重点高中制度所造成的农村与城市教育水平的落差,但认为这种教育发展战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对其持否定态度,城市各方面有优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城市重点发展有它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陈慧尝试着以辩证的眼光去对待文献和学者的先行研究。林伟杰结合同龄孩子的教育情况,进行了理论思考。

讨论会上,同学们结合自己在这一阶段整理阅读的文献,在老师的启发下联系实际,互相交流了自己的收获,并就文献中有异议的点进行了讨论。李仙飞老师结合同学们的各种疑惑进行了精彩的讲解,给同学们带来诸多的思考和启发:1. 教育分层三个层次的定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与理解。在文献阅读、读书学习的方面,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与方法(刘鹤云翀);2.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个人拥有追求自身幸福的基本能力(葛亚炜);3.不管是阅读文献还是学习新知识,我们都应该养成一个敢于探索的精神,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别人的观点上,要善于挖掘出自己的独特思路,这样才能将知识为我所用,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收获到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东西(陈慧);4.开展社会调查的时候,我们在关注教育外在的社会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多多去关注教育对于个人内在转变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林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