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晚,第十二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华侨大学隆重举行,由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贺东航教授,经济学院丁长发副教授指导的“农民之子”团队,以研究“土地流转、非粮化与农民利益:在有序流转中实现和谐多赢”为课题荣获特等奖。团队由5名本科生组成,分别是:2011级林位廉、2012级黄嘉妮,2012级蔡佳楠、2014级张盈盈和2014级常菁。


本届竞赛由共青团福建省委、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学生联合会主办,华侨大学承办。来自海峡两岸39所院校的279件参赛作品中有66件作品进入了最后决赛。作为厦门大学唯一一个获得特等奖的人文社科类参赛课题,“农民之子”团队能够在全省众多优秀队伍中脱颖而出,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汗水。
团队5名成员从2014年6月开始进行调研,历时一年,先后走访河南省鄢陵县唐庄、伍子村和姚家村,共收集540份农户的调查问卷,深度访谈了40多名县乡村干部、企业家和农户。在对数据和访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团队发现三个村庄存在两种土地流转类型——自发流转型和多主体推动型,三个村庄的土地流转产生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受益、新村发展的正面影响,但是也存在土地产权关系不明晰、政府服务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和土地用途非粮化的问题。对此,“农民之子”团队特别提出如下应对措施: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明确土地流转利益主体,彰显服务本质、完善土地流转中的政府角色,坚持群众路线、建构村级土地流转监督机制,加强宏观调控、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等措施,以促进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和有序化,并有效解决非粮化问题,让多元参与主体在流转中实现和谐共赢。


在最后几个月备战冲刺阶段,“农民之子”团队分工明确:贺东航教授和丁长发副教授负责统筹规划与指导;蔡佳楠负责答辩、撰写解说词;黄嘉妮、林位廉负责海报、展板的设计;张盈盈和常菁负责宣传片的制作;贺海波、杨涛老师负责协调现场布置等。在全体队员的努力下,参赛作品逐渐完善,为最后成功答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比赛的过程中,“农民之子”团队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顽强的拼搏精神及较高的竞技水平,体现了该团队长久以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