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录


                                

                                                  实地调研在思政课改革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

贺东航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一月的厦门大学校园,气候已然温润,每到这个月份,也是到了“春暖花开”作年终总结的月份。今天,2015年厦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优秀成果召开会议,表彰实践教学表现优秀的老师和学生,我作为指导教师代表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发言。但我人个感觉更应当表彰的是推动我们思政课改革的人,就是校院两级的领导:林东伟副书记、邬大光副校长和白锡能院长,还有老师和同学们,是他们的努力和推动,着力构建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三者相互促进的教学改革模式,并积极响应与贯彻中央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指示,全面地有力地推进教学的综合改革。特别是,在开展大学生走向社会实践活动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尝试和严谨扎实的工作,马院在全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建设了实践基地,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与农村的广阔舞台上,广泛感受国情、深入认识社会、接触和调查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变化、新成就、新经验、新问题,理解和学习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精神,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打开了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综合改革的新局面。这些都是可喜可贺的事情,都是应当获得表彰的事情。

根据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安排,我在这里发言。在此,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一些感受,与各位老师同学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发言的题目是:

实地调研在思政课改革中的作用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推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综合改革创新的一系列举措,其中重要一条,就是继承和弘扬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优秀学风,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大学老师和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走进基层这个生动的课堂,学习社会,学习实践,学习群众,坚定“三个自信”。

近年来,马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我们坚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达致教学改革与科研相得益彰的目标,我本人取得的这些成功也得益于这种模式。以下我从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一、本人带领的团队所开展的工作

有人说,当代大学生“两眼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有人说,在城市长大的孩子,都忘了根,不了解农村,更不了解农民,甚至不知道自己吃的粮食和蔬菜水果是怎么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这或许有些夸张,但现代校园了的大学生不了解农村,不了解我们的基本国情确实大量存在。

为此,我一到厦门大学工作,就主动拜访了校团委,与陈怀峰书记畅谈关于设立“农民之子”学生协会的构想,特别把设立“农民之子”协会作为我本人特聘教授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思政课教学的一大板块——社会实践教学,组织社团成员深入农村、农民和农户实际,体察当代农民的苦与乐,近距离观察农村的发展与变迁。从2014年和2015年暑假,先后一共组织了近百名大学生参与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迈出双脚走进农村,伸出双手调查研究,用心灵去感受给农村带来巨大影响的改革,用真诚去发现农村的魅力。这些大学生实践队成员在不同老师的带领下,远赴广东、湖北、广西、陕西等不同省份的偏远农村,顶着炎炎烈日,行走阡陌,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用眼睛观察农村的现实状况,用心去感悟“三农”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思考,经历了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的飞跃过程,将对国情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功不负有心人,我们根据暑假社会实践情况,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三本书,第一本《发现中国农村——大学生视野中的“三农”问题•2015》;第二本《中西部扶贫之路:恩施的经验》;第三本书《中国林改村庄观察报告》,三本书所收集的报告都参加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近百名师生辛苦劳动的优秀成果。书中的这些报告大多出于思想正处于成长时期的大学生之手,这些报告是大学生真正深入乡村社会,以积跬步的态度和形式采集起来的社会事实,这些社会事实就是各地乡村最为真切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拼图。这些报告虽然大多是对乡村社会的直接介绍,有的甚至是一种直白式的描述,但是这种直白式的描述后面隐藏着作者的思考,更多的地方是大学生们表达了对于中国“三农”问题的认识与解决的期待。

此外,我们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指导学生撰写报告,其中《土地流转、农民权益与新型经营主体:在流转中实现共赢——河南鄢陵模式探析》,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挑战杯国赛特等奖,为学校争得巨大荣誉。 “农民之子”协会荣获“全国百佳大学生理论学习社团”的称号,协会成员杨洁同学撰写的《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以福建宁德赤溪村为例》荣获“全国百篇大学生优秀理论成果文章”。可以说,这三份成果凝集着厦大学子关注“三农”的情怀与对中国的发展道路理解,这正是国家、学校和马院教学改革所需要达致的目标。

二、实践教学的关注点与选题如何确定?

实践教学的关注点与选题要紧紧围绕国家的热点重点,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提出的“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八个主题;我觉得这是我们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注点,也是调查研究的关注点。这是大的框架,具体在这个框架下,实践教学关注点与选题的确定可以有三个方法:一是上门探寻找重点,主动与国家部委取得联系,探询他们的需求;二是多方征询寻热点,向信访部门征询群众反映最强烈,矛盾最集中的问题,向地方政府征询最迫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向媒体征询报道最集中的问题;三是经常看报纸,宏观把握定焦点,从宏观上把握国家大政方针。这些渠道获得的热点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迫切需要我们马院、我们思政课的老师、我们的大学生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深入调研。

三、实践教学活动要如何展开?

我觉得通过三个过程来展开(设定过程、执行过程、考核过程):是在实践教学主题设定过程。要紧握时代脉搏,积极与我们的特色相结合,对学生来说有指导意义的实践活动,还要与挑战杯的内容相结合,与基层的新经验和新发现相结合。简而言之,就是以时代的、前沿的问题为主导,二是实践教学的执行过程。要建立实践教学开题报告的机制,就是撰写课题申请书一样,让参与的每一个成员,列出选题的意义、调研队成员、经费的预算、预期的成果等,通过同学们的参与,使同学们了解本次实践教学的安排。三是实践教学考核过程。考核包括组织能力、团队精神,上交的开题报告、日志、报告、微电影(随手拍)、成果汇报会上的表现等,还有同学的主动性,提出问题的深度等,如果能将调研报告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或获奖的),则再给加分等。

 

总结我的经验,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一是有利于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国家政策形势的变化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的变更进行调整;二是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当然,更重要的是第三点,即实践教学实现了使大学生从象牙塔中走进鲜活的社会,这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物理空间上的位移,对大学生而言,就是一次思想的旅行,是一次成长的际遇,是一次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向而行的巨大碰撞,能将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实践结合起来。在农村调研的每一步都在告诉他们,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一步步走出来,脚踏实地地提升自己,进行量的积累,我们才会练就一双可以渡过千山万水的腿,实现我们的梦想。在调研中他们将懂得团结、学会合作,把自己放低,寻求友爱和团结。在实践过程中,让同学们感受到党和人民的强大力量,在自己受到教育的同时,也树立起对这块土地和人民的爱,对这块土地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国家的大厦里有更多的厦大学生当栋梁。我想,这应是厦门大学思政课改革的方向,也是产出成果的最好路径。

 

谢谢大家。